安全保障 交易损失,全额100%赔付
行业新闻

陕西西华村进行知识产权精准扶贫 知识力量的光辉照亮山村

作者: 投瓜网 阅读:1250 时间:2017-12-04

[摘要]西华村与华西村,村名仅是读序之差,境遇却是天壤之别。相较于“天下第一村”华西村的富足繁华,地处中国地理版图正中的西华村,却仍在贫困线上挣扎。

西华村与华西村,村名仅是读序之差,境遇却是天壤之别。相较于“天下第一村”华西村的富足繁华,地处中国地理版图正中的西华村,却仍在贫困线上挣扎。

“在这样一个极贫村庄,知识产权能有何作为?”带着这样的疑问,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沿着秦岭之巅雾气重重的云柞公路盘旋南下,抵达小木岭,走进这座位于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的小村庄。

1000多年前,这里是汉中通往陕南的一座重镇,商贾云集,人流如织。如今,只有尚存的遗迹在诉说昔日繁华。全村1517口人,有近1/3生活在贫困线以下。

“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,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”的红色横幅悬挂在道路两侧,在灰蒙蒙的天空和灰墙黑瓦的映衬下,格外醒目。如何让27.5%的贫困发生率减为零,是驻扎在村里的陕西省知识产权局驻村工作队面临的最大难题。

产业扶贫不稀奇  提质增效是难题

“‘土疙瘩’也能变成‘金蛋蛋’,知识产权了不得!”11月5日,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,200多斤新上市的“小木岭”板栗蜜作为“知识产权精准扶贫”的主打产品,虽然价格比其他蜂蜜高出1倍,但半天就卖出去一大半,登上了今年农高会同类产品销售冠军,村民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。

陕西省委书记、省长胡和平在展台前详细询问。前来咨询的客商络绎不绝。

就在不久前,遭遇连日阴雨,通往县城的公路刚修通又出现滑坡、塌方,困在村里20多天的村民们,还正在为赶不上农高会而发愁。

“板栗蜜是蜜中极品,贴上小木岭的标签,就体现出了品牌价值。”在驻村工作队成员贺骁勇看来,知识产权精准扶贫的“精准”二字,其具体体现之一,正在于通过自有品牌等知识产权,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,从而提高市场效益,实现脱贫致富。

贺骁勇是中国杨凌农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副主任,之前在云盖寺镇岩湾村驻村时获得“商洛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”称号,已经超期服役。县上调整了省局扶贫点,他又和队友一起转战西华村。

“一个村没有产业,要想脱贫致富只能是一句空话。” 贺骁勇告诉记者,省局多次研究西华村产业扶贫问题,累计投入79万元产业帮扶资金,精准施策突出产业帮扶,从根本上扭转以往贫困户“等、靠、要”现象。

仅仅一个夏天,二十几个食用菌大棚在小木岭上破土而出,村里办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,引进东北食用菌生产企业,创建了高寒食用菌培育创业扶贫孵化基地,吸纳贫困户参与种植或务工。

“产业抓两头,中间给农户。”目前,全村共有69户贫困户认领了34.5万袋菌棒,收益扣除成本外全归贫困户所有,为实现产业脱贫奠定了基础。木耳大棚分春秋两季栽培,今年仅春木耳就收了1.8万斤,创收20余万元。

为了使西华木耳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,驻村工作队发挥专业优势,委托专利代理机构帮助村民申请专利、注册商标,以“高寒”“绿色”等为特色,打响品牌知名度,产品一下子就上了档次。

“通过专利、商标、植物新品种以及地理标志等途径对农产品进行有效培育,农产品一定会身价倍增。”贺骁勇说,产业扶贫不是新鲜事,新鲜的是通过知识产权增加产业的附加值,实现“精准”扶贫。

不缺资金缺技术  专利就是生产力

西华村地处秦岭深处,这里是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土石山区,也是镇安县水源保护地,传统养殖产业发展受限,只有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这一条出路。

“精准扶贫的另一层含义,是直接向知识产权要生产力。”省局办公室调研员、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孙振东记得自己离家时,正在读高三的女儿满眼不舍。孙振东毫无怨言,一头扎进大山,挨家挨户摸底调查后,发现致贫不是缺资金,而是缺技术,这才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。

十里西华,沟谷纵横。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。村前屋后,野花点缀其间,蜜蜂成群飞舞。贫困户何继新踩着一双胶鞋,穿梭在山崖之中如履平地,清扫着十多个简易蜂箱。

这就是西华村的一大特色产品——板栗蜜。驻村工作队委托服务机构通过专利检索,找到一件实用新型专利蜂箱,可以生产高品质的蜂巢蜜。“我们不光要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,更要用知识产权把产业技术等产业基础武装起来,直接使知识产权成为生产力。”

一家四口人中,只有何继新一个劳动力,还患有慢性病。同时供养两个学生,让他难堪重负。“新型蜂箱啥时候来?”一见到孙振东,何继新赶忙问。“我们很快就会购置一批,带回来投入生产。”孙振东答。

授之以鱼,不如授之以渔。若非亲眼所见,记者真想象不到,知识产权在中西部偏远山区也能找到用武之地。今年9月在镇安县举办的一场知识产权精准扶贫培训班,吸引了陕西各贫困县和相关农业产业协会的广泛参与。

“知识产权精准扶贫的‘精准’二字,恰恰体现在知识产权所引导的创新型经济,将知识产权贯穿在产业从创造到产出的每一个环节上,将贫困地区牢牢‘绑在’产业链上,使村民实现从‘苦力型’向‘技能型’的转变。”孙振东认为。

精准扶贫先扶志  知识产权不可缺

贫困户郭荣发常年靠外出打工为生,去年收入仅有2144元。如今在村里的木耳大棚务工,活儿不重,每天还有100多元进账。

今年,西华村一组15户贫困户和省局一一结对,局长巨拴科成为郭荣发的帮扶责任人。“只要勤劳肯干,加上我们的帮扶措施,一定能早日脱贫。”今年6月,巨拴科来探望他时说道。

如何将知识产权与精准扶贫有机衔接?这是省局党组一直寻求解决的问题。党组书记侯社教多次到村调研对接,之后局党组决定派出以省局办公室主任、驻村第一书记杨恩亮带队的4人驻村工作队,将扶贫工作从“飞鸽牌”变成“永久牌”,积极争取项目资金,发展集体经济,开展产业扶贫。

随着驻村工作队的到来,一场知识产权精准扶贫攻坚战全面打响。

驻村工作队一般为2人至3人建制,派驻4人携手作战,在省直部门中实属罕见。短短半年,记录《民情日记》笔记30余万字,走访群众行程1万多公里,驻村工作队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实绩凝聚民心。

朝夕相处久了,乡亲们渐渐地把驻村工作队当作邻居。对于村民们来说,驻村工作队带来的不仅是有形的物质财富,更让他们懂得了无形的知识产权。

“一场侵权官司,就可能会让脱贫梦毁于一旦。”驻村工作队成员沈涛,是中国(陕西)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的负责人。职业经历告诉他,脆弱的村集体经济经不起知识产权纠纷的考验。

为了保护初见端倪的木耳产业,沈涛委托同事们赶制出一份《黑木耳专利信息分析项目报告》。这份报告牵动着食用菌基地的生产企业——秦绿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余之超的目光。

“做这行就怕技不如人,知识产权就是核心竞争力。”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华村人,余之超外出闯荡几年后毅然回乡创业,要使西华村成为东北黑木耳外迁的“第二故乡”。

“做出品牌后,我们的发展路径就能拓展到中高端市场。”余之超说,西华村的木耳,无论是口感、颜色和产能都更胜东北黑木耳一筹。她期待着,搭上“一带一路”快车的西华木耳,能够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“领头羊”。

“知识产权精准脱贫的实践,让知识产权的疆域进一步拓宽。”杨恩亮说,以前,大家都认为知识产权在经济发达地区才有施展空间,这次扶贫的经历,让他们领悟到知识产权在贫困地区同样不可或缺。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中国的大部分乡村都是知识产权的处女地,将知识产权用于精准脱贫、用于振兴乡村,必将大有可为。”杨恩亮充满了自信。

就在记者结束采访的当天,太阳冲破浓雾,照在小木岭上。

此刻的西华村,天蓝水清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
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客服电话 18088854808 13826639499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9:00-12:00 14:00-18:00 关注微信,随时查看商标 QQ客服 QQ客服1:2606163879 QQ客服1:905370065 工作时间 9:00AM—12:00AM 14:00PM—18:00PM
回到顶部